高考前,“回归课本”究竟要怎么做?(转给考生),高考临场突发事件25个“怎么办”!附2022高考地理考前回归课本(地理必修3)

快要高考了,老师让我们自由复习,可是我怎么都学不进去怎么办?还有半个月就高考了,不知道到底要看什么?考前最后7天,大家很想抓住这最后的时光却又不知如何下手。

这个时候老师总会强调要回归课本,但回归课本究竟是什么意思?具体要怎么回归课本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回归课本!

一定要记住,回归课本绝对不是看书那么简单。回归课本是一定要看书的,但是,怎么看?才是问题的关键。

01

回归课本的三个基本原则

这里说的课本,可以宽泛地理解为课本和按知识点分类的参考书。

第一,在需要的时候回归课本,不是为了回归课本而回归课本。高考前最后的这段时间,必须要回归课本。

那什么时候需要呢?在做错题目的时候,基本知识有遗忘的时候,题目不会做的时候,总结归纳的时候,以及不想大量刷题的时候等等。

第二,回归课本要有目的

回归课本的目的要么是搞懂或者记住某个知识点,要么是为了温习某种方法,要么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总之,回归教材必须奔着一个目的而来。不能听老师同学们都在说回归课本,于是拿起书求一个心理安慰,走走过场。那就不对了。

第三,回归教材的方式绝对不是单纯地看书

必须要有针对性的看书、做书上的练习题,习题。

其实高考中80%都是容易题和中等题。这些题都在考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都在我们的课本中。所以,看书要有重点地看,同时,书上边的例题、习题也要做。

回归课本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并不是记忆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记忆那些欠缺的部分(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欠缺的,告诉你一个方法,拿着课本或者参考书的目录,能想到这章的内容/重点/常考点/串联起来的就是你基本掌握的,有模糊或者根本构建不起来框架的,一定要好好复习,这就是你的知识盲区!),争取一次到位,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去重复记忆。

02

回归课本的具体方法

基于上边的论述,结合高三最后阶段的实际,我来谈谈回归课本的具体方法。学习的顺序应该为:先看课本中自己欠缺的部分,然后看有关这部分的参考书,然后做针对这部分的练习题,然后再回头看课本,重复上面的步骤,这样循环往复。

第一,从题目到课本

回归课本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回归。

用一句话总结:带着问题看书最有效。

所以,我们要学会把历次重大考试考过的试卷集中起来,然后按照知识板块分类,然后把一类的题目拿出来再看看,再做做,再体会体会。还有不懂的,我们才翻开课本,对照相应章节的基本概念、公式、例题、习题统统看一看。这里必须提醒的是,光看是不够的,一定要做!一定要动手做题。

这叫做从题目到课本。这个过程基本上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但还不够。

第二,从教材到题目

按照课本章节从第一章第一节一直往后看,由于有上一步骤的准备,我们看书自然就知道重点了,于是在经常考的地方认真看,边看书边体会;在经常出题的地方认真做,边做题边玩味。另外,还要把历次考试的试卷、历年高考真题试卷、复习资料摆在课桌的右上方,觉得需要翻题目的时候就翻一下,边翻边体会。右下方摆上笔记本、草稿纸,边体会边记录。这个记录就是最后两三天复习的重点了。

记住,掌握常考点,就能上重点。

第三,归纳整理成体系

依据记录的笔记,翻开课本或者复习资料的目录,或者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拿一张白纸,开始回忆每一个学科有哪些章节,每一个章节有哪些重要的考点,每一个考点有哪些重要的考法,经常怎么样出题,常用到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常常出错的地方是什么。这一遍的目的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这个工作一天就够了。

第四,就是再看看最后这段时间做的笔记

(1)语文、英语不太适合这个方法,即便回归课本,语文英语也最多读读文章,我觉得还不如回归考卷。研究高考真题的出题思路或者答题要点,比看课本还有用。这是基于这两个学科的特殊性。

(2)最后15天不要做新题,但一定要做题,不能只看。一定要保持做题的手感。务必谨记,一定要动手,否则后果自负!!

(3)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才是制胜的关键,核心的关键还是完美主义错误在作怪。要学会放下一些自己根本就搞不懂的地方,因为高考复习没有终点。不要对自己抱有太大期望。也不要过于轻视已经会的部分,往往这才是高考的盲区,很多学生就在这里一失足成千古恨!

03

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出题老师会选择这个知识点作为考点?

●你能否总结出有关这个知识点出题方式的变化?

●在做题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阻碍了你快速解题?

当你发现了阻碍你快速准确解题的原因时,你就要思考一下:以前学习时为什么就忽略了这个知识点呢?总结原因,比如说是不是开始学习课本的时候,是不是由于文字的不精确导致了定义理解的深度不到位而造成的。

当一切完成后,我们就要重新回归课本,找到对自己是欠缺的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训练,正确短时间内掌握。

总之,希望大家利用仅有的时间,在高考来临之前,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查漏补缺,把课本再仔细地学习一遍。

据调查,最后阶段通过知识捡漏在高考中至少可以多拿50分,你要知道,1分之差,就是几万人。

04

学霸这样做

(1)主要针对自己的弱项

@徐之恒(杭州理科状元)

他的英语好,平时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就很少,基本上每天看上10分钟。语文,会利用零碎时间。理科的练习,则占用大量时间。每天的夜自修,他也会按照主次安排时间。

在考前一周的复习上,复习主要针对自己的弱项——理综,在考前,每天会选一套模拟卷做一下,保持状态。做卷子也要讲技巧,比如,时间要固定,和高考吻合。最后几天,其实没什么漏洞了,一些细节要再提醒自己,还要注意解题方法。

(2)多看错题本

@王智琦(考入中科大)

最后几天会去翻错题本。翻看各科一直没有记牢或者巩固的概念和问题,再进行几遍强化,同时,也会刻意保持跟高考时间相同的作息。

除此之外,可以把往年的真题试卷翻出来浏览,这么做是为了熟悉题型和题目的位置,保持一个应试的状态。坐在考场上,大家一定要坚持每分必争,千万别把题目空着。

(3)重温课本

@龙麒伊(省文科状元)

作为文科生,考前一周回到书本,把政治、历史的课本重点再重温一遍,然后每天晚上按照平时的习惯,早早就休息了。

(4)过重点和框架

@喻鹏阳(杭州文科状元)

维持一直以来的节奏,很重要。突然打破节奏,变快、变慢、变舒服、变紧张,都需要时间去适应,而考试时候正是比较紧张,容易出bug的时候。

高考前最后阶段的复习,更多的是看看书,整理知识体系,把每门课的重点和框架过了一遍。比如政治,把几本教科书都翻一遍,了解体系、知识点,有些重点、难点、易错点也会融入其中复习。

这几天,已经不做卷子了。有些科目会做点题练练手。比如数学会做一些题目,英语的阅读会每天做一篇。

复习时,主要是按照高考的时间走,让思维和考试时间对接。

(5)复习易错点

@洪冉(中科大)

考前的几天没有再刷题了,而是把之前总结的知识点、关键性的问题以及一些容易记错、写错的概念重新拿出来复习。

最后,大家不要过于纠结高难度的综合题,或者搞突击复习,最重要的是回归课本,梳理高频考点的原理、框架、题型归类、解答方式和思维方法等。

高考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根在课本,大家在最后的复习阶段,除了系统梳理重点知识,还要顾及到那些系统性不强、遗忘率较高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多看看自己的笔记和错题本,每个学科每天适当地刷一些题,保持住题感就可以啦~

最后,希望大家一切顺利哇!加油~

必修3区域地理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

第二节 区域地理特征及比较

第三节 地理信息技术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主题一 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主题2 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主题三 湿地专题

主题四 湖泊专题

主题五 水土流失

第三章 区域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流域的综合开发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章 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定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地理事物轮廓定位法、地理要素特征定位法、地理事物规律原理定位法等。在考试时优先选择最熟悉的定位方法,再利用另外一种或两种定位方法进行验证,以提高定位的准确率。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线和纬线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牢记各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1.亚洲

亚洲是七大洲中跨越的纬度最广的大洲。识记容易混淆区域。

东南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北回归线以南,跨南北半球。重要经度100°E,120°E。

南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记住7—8—9,即东经70º~80º~90º,纬线记住1—2—3,即北纬10º~20º~30º。

中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5~8,纬5~4

西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控制点(50°E,30°N)

2.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南非高原和撒哈拉沙漠;东经20º把非洲分为东西两半,注意º经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几内亚湾,开罗的经纬度是东经30º,北纬30º。

3.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0º经线经过英国伦敦,60ºE经过乌拉尔山脉,南欧三大半岛分别经过º经线、10ºE和20ºE,40ºN经过地中海【联想地中海气候范围】,北极圈经过欧洲北部。

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度范围60ºw120ºw纬线30ºN经过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北部海岸线,北纬50º大致经过美国和加拿大的分界线。

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范围:40ºW80ºW纬线:赤道穿过亚马孙平原。

6.澳大利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澳大利亚大陆和大洋洲的范围不同。

经线范围:120ºE~150ºE,纬线:23º26′S经过澳大利亚中部。

二、根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原理进行空间定位

1.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定位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分布规律,日影朝向,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河流径流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光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2.利用地理原理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是受地理原理支配的,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就可以间接推导出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如根据某个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就可推测该地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第二节区域地理特征及比较

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也是高考试题的高频考点。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的内容见下图:

三、区域特征分析及比较

(一)区域特征分析

1.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描述角度及术语】

纬度位置(南北半球、热量带、气候类型);

+经度位置(大洲/大洋归属,东、西岸及内陆,气候类型);

+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2.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的思路

3.人文地理特征分析的思路

(二)区域自然地理要素比较(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径流量)差异。

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第三节 地理信息技术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念

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技术的现在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

1.遥感的应用

(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资源调查; 环境监测; 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2)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

农作物长势和估产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应用广泛,例如:定位,导航、测距、测速

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

三、3S技术手段的区别:

1.点与面判断GPS、GI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

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 即看 。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思维导图

主题一 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条带状砂砖的作用】

砂砖夜晚吸收露珠并保温,白天释放水汽,为沙丘上植被的生长提供了一定水分和温度条件,有利于固沙植物的生长。

铺设砂砖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主题2 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一、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森林的生态效益

调节气候。

浓密的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使林内呈现巨大的温室效应。与无林地相比,冬暖夏凉、夜暖昼凉,温差较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在生长季节,森林强大的蒸腾作用有助于消耗热能而使温度下降;空气湿度的增加,则易形成雾淞、露、霜等水平降水;同时对垂直降水也有一定影响。

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森林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缓慢的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森林水分、土壤的保存。

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

夏季森林使地面温度降低,空气垂直温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的条件。

改良土壤。

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而增加了土壤肥力。

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二、 雨林被破坏的原因及带来的生态危害

1.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原因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中土壤贫瘠,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因此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很快丧失,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2.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毁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全球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干旱,甚至出现旱涝失调的局面。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变暖。

(3)热带雨林的破坏,还会导致雨林物种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不断减少。

主题三 湿地专题

一、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三、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四、湿地成因的分析方法

(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分析方法:

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

气候:降水量较多;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微弱;

地形: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土壤:冻土发育,不利于下渗;

水文:凌汛,洪水泛滥;水网密度,水量充足等。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积水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主题四 湖泊专题

一、湖泊的效益或价值

生态效益: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减轻洪涝、美化环境、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经济效益:提供淡水、水产养殖、发展航运、发展旅游、科考价值。

二、湖泊对气候的影响

1.由于湖泊(包括水库)水体存在而造成的一种局地气候。其特征以湖泊范围大者显著。主要特征如下:

由于湖泊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水体比热大,蒸发耗热多,使湖面上气温变化较周围陆地缓和,冬暖夏凉,夜暖昼凉。

湖面上湿度大,夜雨多于昼雨。由于湖面在白天与夏季的最高温度低,空气对流弱,因此年总降水量偏小。

夜间陆面温度低于湖面,风从陆吹向湖;白天陆面温度高于湖面,风向从湖吹向陆,形成以一天为周期的湖陆风,湖陆风对沿湖陆地的气候有调剂作用。

2.湖泊的影响可波及附近一定距离的陆地,使之具有湖泊气候的某些特征。(类似于沿海地区的海洋性比较强)。

三、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咸水湖:自然:降水少,蒸发旺盛;全球变暖,加剧蒸发;

人为:过度的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 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措施: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淡水湖:

主题五 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

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关联分析如下: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黄土土壤特性: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地质: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点睛】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第三章 区域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1.常见资源类型及分析内容

【以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为例

2.新能源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储量多少;距消费市场远近;开发难度大小;开发技术高低开发资金和基础设施等。

3.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5.新能源优、缺点对比

6.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7. 能源综合利用

能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能源,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结构的升级。如山西煤炭的综合利用。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一、水利工程修建的影响与分析

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工程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条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工程条件: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2.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河流断流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断流的成因

【东北封冰型断流】河流封冰,土壤冻结,地下水补给极少。河流径流难以形成

【华北干旱缺水型断流】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需水量逐年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

【西北冰雪难融与干旱型断流】夏季:沿岸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以及河流的大量渗漏,蒸发等原因,愈向下游水量愈少;冬季:冬季气温在0以下,冰雪难以消融,

土壤冻结,河流失去补给源,形成全程断流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

(1)气候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

有利:雨热同期

不利:纬度高,热量不足,一年一熟;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2)地形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发展种植业;西部高原,发展畜牧业;周围山地环绕,发展林业。

多样的地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

(3)土壤

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

(4)水源河湖众多,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

(2)发达的交通:对外联系方便;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3)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多,农业经营规模化

2.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1)自然条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气候(光照、热量、降水、自然灾害)、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存在的不足。

(2)产生的环境问题:分析区域内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并明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不合理生产强度和生产方式。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农业技术改革。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3)农业结构问题: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是否存在农业类型不合理、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1)模式:在哪里?(区域定位)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思路

(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或建设商品性生产基地)。

(2)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4)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推进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6)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意识。

(7)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5.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的方法

(1)某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九个大的方面。

(2)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首先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其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具体表述一般如下: 自然条件:能源资源丰富(煤炭、油气、水能等);矿产资源丰富(铁矿、有色金属等);水资源丰富(临河流、湖泊)。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广阔;交通便利(临河流、铁路;沿海、高速公路;

近航空港等);劳动力(人口密集——丰富廉价,有高等院校——有先进的技术);政策。

特殊区位:工业基础(老工业基地);农业基础(邻商品粮、棉基地,乳畜业发达等)。

6.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7.珠三角产业升级相关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8.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第五章 区域协调发展

思维导图

1.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及主要驱动因素

主要驱动因素:(1)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

(2)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3)其他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物流速度和物流成本等。

2.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图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6.资源调配的原因

7.资源调配线路选择

8.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综合自司马地理工作室等

------本页内容已结束,喜欢请分享------

感谢您的来访,获取更多精彩文章请收藏本站。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